财政部还将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计划开征环境保护税。
最近一段时间,全球第五大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集团)有点烦心,原因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启动337调查,以确认三一集团的履带式起重机产品是否侵犯了美国公司的专利权。欣慰的是,最终调查判决以浙江贝发的胜利而告终。
因此在已判决的337调查相关案件中,中国企业的败诉率高达60%,远高于世界平均值26%。李俊华认为,目前三一集团除了积极寻求我国商务部的支持,还应积极寻求国际舆论的支持,组建专业的法律团队进行积极应诉,利用美国司法独立的特点获得有利判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此外,由于地理位置相距遥远,国内中小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对美国337调查作出反应,这也导致企业缺席的情况频频出现。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姚文萍曾对记者指出:由于对美国法律程序不了解以及须支付高额的诉讼费,许多企业被列为337被告后,往往选择不应诉。其实,过去几年间中国制造企业已成337调查的重灾区。
而中国的通信制造和农业等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在美国未来投资时遇到的各种阻力依然很大。但这并不是国内企业第一次遭受的337调查。报告称,中国的建筑用矿物、金属矿石、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等原材料的消费量均为世界第一,其国内物质消费总量已为美国的4倍。
在1970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的人均物质消费量已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增长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当经济增长使得数百万人口摆脱贫困之时,伴随而来的是,与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相联系的环境挑战不断加大。报告肯定了中国在提升能源效率上的努力不过,报告强调,在中国国内的物质消费中,有大约20%的物质消费用于生产商品最终供境外消费。
中国也是世界上主要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并且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从占国内物质总消费量的比例来看,1970年至2008年间,生物质的消费比例从63%下降到15%,建设用矿消费比例则从8%增加到63%,金属矿和工业矿物的比例翻了一番,从4%上升到8%。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评论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这种转型对全球自然资源需求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该报告由联合国环境署、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完成,旨在对中国资源利用模式、资源效率、资源利用驱动因子、温室气体排放和资源效率政策的深度分析来量化中国的环境压力。在化石能源中,煤炭供应增长最快,其占一次能源供应总量的比重由1970年的49%上升到2009年的67%。煤炭比重大且不断增加也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上升。
2013年8月2日,联合国环境署发布报告《中国资源效率:经济学与展望》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消费国,并产生了强烈的环境压力,若中国不能加快改善当前的资源效率,环境压力或将快速增加。同一时期,化石燃料的绝对消费量增加了7倍多,年均增长5.3%。在1970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的人均物质消费量已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增长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当经济增长使得数百万人口摆脱贫困之时,伴随而来的是,与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相联系的环境挑战不断加大。
尽管如此,中国的能源效率提高尚不足以环境其环境压力。这份报告强调,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样,中国若要真正实现可持续经济模式转型,不仅需要在诸如绿色建筑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开展资源节约型改造,还需要在人力资本和治理能力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
报告肯定了中国在提升能源效率上的努力。报告还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建项目市场,楼层建筑面积每年增加20亿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
阿奇姆?施泰纳说。报告还揭示了中国大规模城市化和相关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报告称,虽然中国的绝对能源效率低于亚太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水平,但中国的能源效率提升速度在过去的40年间快于世界任何地区。目前,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费量约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0%,并且这一比例还正在稳步增长。该报告系联合国环境署于2011年发布的报告《亚太地区资源效率:经济学与展望》的补充。中国单位经济产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以上,是亚太地区的两倍。
中国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伴随着人均资源需求量的大幅增加,与资源的开采、加工和利用相联系的环境压力也相应增加。中国汽车登记量从1994年的100万辆飞升到2008年的近3300万辆。
这些新增建筑面积中,有60%用于居住,30%为公共建筑,其余10%用于工业发展。报告称,中国的建筑用矿物、金属矿石、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等原材料的消费量均为世界第一,其国内物质消费总量已为美国的4倍。
报告指出,中国在城市基础设施、能源系统、制造能力等领域进行的大规模投资,导致其人均国内资源消费量增长速度几乎是整个亚太地区增长速度的两倍。报告强调,如果中国的诸多政策,如减少水资源消费、减少耕地流失以及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目标等,不能加快改善当前的资源效率,其环境压力或将快速增加
2012年6月底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了42项配套实施细则, 20多个省级政府和不少市、县政府出台了本地区的实施办法。近年来,中国民间投资发展呈现出总量比重稳步提高、投资结构逐步优化的特点。消息显示,民间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有关部门和各地方积极推动民间投资36条及配套文件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专门组织了对民间投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工作。
另一方面,进一步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及时完善细化政策。2010年以来,按照国务院部署和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方,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通称民间投资36条)为主线,积极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今年上半年,非金属矿采选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民间投资占比分别达到94.5%、89.6%、87.1%。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为民间投资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民间投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政策、法治环境。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完成115584亿元,同比增长23.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63.7%。
把做好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工作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创新对民间投资的管理服务,真正确立民营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激发民间投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从结构来看,民间投资在一些重点行业领域的增速明显加快。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督促地方、部门推出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的重大项目,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从总量来看,2010年至2012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5.9%、60.3%、61.4%,增速为32.5%、34.3%、24.8%,分别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7个、10.5个、4.2个百分点,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发改委将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督促地方、部门推出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的重大项目,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从结构来看,民间投资在一些重点行业领域的增速明显加快。
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督促地方、部门推出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的重大项目,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发改委将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督促地方、部门推出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的重大项目,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
2010年以来,按照国务院部署和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各地方,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通称民间投资36条)为主线,积极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完成115584亿元,同比增长23.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63.7%。